↑八十年代县机床厂的大门 若将我县四十年的发展比作是一幅恢弘壮丽的山水画卷,那么工业就应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——画出动能转换之“神” 妙笔丹青自有“神韵”,动能就是工业经济之“神”。台州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,全市99.5%的企业是民营企业。三门的民营经济,同样占据主导地位,无论从经济总量、动能提供来看,都是如此。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,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。同时,民营经济也为我县新旧动能转换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然而,在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,以及新旧动能快速转换的大趋势下,我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,必须加快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,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我县国有企业、集体企业开始全面进行体制改革。 ↑三变集团旧厂房 ➤2001年1月4日,浙江三变集团有限公司着手股份制改革; ➤2007年1月8日,三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,成为我县第一家上市企业。 随后几年,绿岛科技、三维股份等企业相继上市,爱力浦科技、尔格科技等企业先后挂牌新三板,凯欧传动带、欣荣鞋材等企业陆续挂牌浙交所……如今,元创履带、奋飞橡塑等企业,也正加速推进股改进程,提前为上市做好筹谋。 ↑三维股份上市敲钟仪式 可以说,三门工业经济的发展史,几乎就是三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;三门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,践证了三门工业经济新旧动能的成功转换。 ——画出平台拓展之“骨” 作画需要先搭“骨架”,平台正是工业经济之“骨”。改革开放初期,我县工业经济发端于珠岙一带。当地村民凭借国、省道过境的优势,率先兴办家庭作坊式的橡胶制品加工厂,并通过“亲戚帮、邻居带”的形式,逐渐形成一定产业规模。由此,初期以“山谷沿路”经济为特点的产业平台,自然形成于当地及周边地区。 但这一地区山多地少的客观事实,严重制约了工业发展的空间。到上世纪90年代,“块状经济”的雏形虽已基本形成,但仍属于在山谷地带的“小打小闹”,发展十分缓慢。 等到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 三门工业的发展才真正迎来机遇 2002年,我县提出“工业南下”战略,把健跳港作为“主战场”,从此打开临港工业“突破口”。随后,“三港三城”战略全面铺开,一个个产业平台相继搭建,工业经济发展开始驶入“快车道”。从海游港,到健跳港,再到浦坝港,沿海滩涂上就此崛起一座座工业新城。 2004年12月14日,沿海工业城正式奠基开工。在此之前,这里交通闭塞、缺电少水,是一片沉寂多年的废盐田。14年过去,如今的沿海工业城,已有278家企业入驻,投产企业达到245家,今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可突破100亿元。 并未就此停歇 近年来,洋市涂、赖峙涂等沿海产业平台的拓展,依旧保持高歌猛进态势;界溪小微园、黄坦洋小微园等内陆产业平台的提升,同样在紧密推进。 数据可以看出鲜明对比,统计表明:2000年前后,内陆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90%以上。如今,这一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,海洋经济已然占到县域经济总量90%以上。 一路向海,拥抱蔚蓝! 这是三门平台拓展的方向 亦是三门工业发展最实在的路径 ——画出结构优化之“魂” 好的画作有其“灵魂”,结构则是工业经济之“魂”。在改革创新的路上,三门工业经济从未却步;面对转型升级的阵痛,三门人民总是咬牙坚持。 ↑上世纪70年代县商业局宿舍后之县招待所旧址(今人民路) 上世纪90年代,我县绣衣产业曾红极一时,县工商部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一角设立三门丝绸服装专业市场,拥有摊位300个。后来,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及必要的行业自律,短短数年,这个“明星产业”就轰然倒下,成为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“伤疤”。 “伤疤”中汲取 教训和经验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手工业也是我县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面对发展的困境,放任不管肯定不行。 思路决定出路 唯有转型升级! 此后,我县全面推进改革创新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坚定不移走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之路,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——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,以汽车装饰用品、户外休闲用品为代表的手工业,至今仍是我县重要产业。 橡胶产业是我县支柱产业,但企业规模小、产业层次低、空间布局乱等问题长期存在,成为行业长远发展的掣肘。去年,我县将橡胶行业整治提升列入“五大会战”,以“壮士断腕”的勇气,果断拆除216家“低、小、散”橡胶企业,并同步开展整合入园工作。最终,橡胶行业整体产值、出口、利润均不减反增,产业活力得以重新激发。 一串串数字、一组组事例、一个个成果,无不展现了三门工业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,始终以改革为引领,以创新为驱动,持续加快转型升级,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步伐。 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 新的时代,新的发展。站在新路口,我们唯有紧紧握牢工业经济这支“画笔”,蘸取转型升级、科技创新的“丹青”,才能成竹在胸、从容不迫,起雷霆于笔落之间,泼墨挥毫、落笔成蝇,绘就三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! 相关阅读: 图文:方正义
编辑:蒋周宏
责编:赖志献